自古以來,作為珠寶和資產的黃金備受世界各地所喜愛。然而,黃金除了作為眾所皆知的材料之外,卻很少人瞭解刻印的意義和純度的差異。
黃金的價值取決於“純度”
這次我們將從不同角度介紹決定金價標準的“純度”的相關資訊,以及“如何自行檢查黃金純度的方法”,讓您參考。
1.“K”是什麼? 關於黃金單位和標示
您是否曾經在黃金製品上看到作為黃金標記的“K24”或“K18”字樣的刻印? “K”是指 “K金(karat) ”的簡稱,所謂的記號表示該製品所用的“黃金純度”。
何謂“黃金純度”
“黃金純度”是指黃金含量。也就是指,該製品含有“多少比例的黃金量。事實上, 很多黃金製品並不是“只用純金”做成的。如果“只用純金”做成,那就是“純金”製,但珠寶等金飾製品大多是用純金和其他金屬混合製作而成。
黃金純度是以24分率做標示
日本是以24分率標示黃金純度。也就是說,純度100%的金=K24(24金)。(實際上,日本是將99.99%以上的純度金標示為K24。)
每增加K1,純金含量即增加4.17%,如果是K18,純金含量即75%。
補充說明1 – “K金(karat) “ 和 “克拉(carat) “ 的差異
“K金(karat) “ 和寶石所用的“克拉(carat) “拼寫不同,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單位。黃金的 “K金(karat) “ 代表 “純度”;寶石的“克拉(carat) “表示“重量”。據說,用日語表示黃金純度時,會標示成“18金”,以避免和寶石所用的“克拉(carat) “相混淆。
補充說明2 – 關於 “24分率” 和 “1000分率”
為什麼要用“24分率”來代表黃金純度呢?關於這一點眾說紛紜。有這麼一說,因角豆莢(locust bean)有24等分,於是早期便用這個24等分作為黃金交易的單位,並藉此定為表示純金的單位;還有一說是,一天有24小時,而藉此24分率作為一般單位,也讓這種單位仍延續至今。人類開始接觸黃金後,便開始出現所謂100分率的概念。也因為100分率的出現,而如同普及的白金和銀所標示的“Pt900”和“Silver925”一樣,開始用更精密的1000分率來標示100分率。若用1000分率標示黃金時,K24即標示為999.9,這種方式最常用於金磚、金條、金塊。
2.黃金摻混其他金屬的用意
純度越高越具有貴金屬的價值和優美外觀,但為何珠寶都使用摻合其他金屬的合金呢? 其實純金有硬度柔軟、不耐熱、易變形和損傷的缺點。但另一方面,因具有易於和其他金屬相融合的特性,而得以透過做成混合的合金。以彌補純金的缺點。再者,還具有透過改變摻合金屬種類和比例,而做成玫瑰金和白金等顏色不同的優點。在此將介紹最常出現於珠寶的黃金 、玫瑰金 、白金的純金與混合物的混合比例,以供參考。
黃金 | 當K18時 | (75.00: 15.00: 10.00%) 玫瑰金 | 當K18時 | (75.00: 10.00: 15.00%) 白金 | 當K14時 | (58.33: 41.67: 0.00%)
*( ) 內的數字表示純金:純銀:純銅的比率 * 僅屬一般數值,正確比例會依製品而異
鎳、鈀的合金,其實兩者完全不同。
3.會依純度而異嗎?用途和特徵
在市面上流通的金製品,主要以K24・K22・K18・K14・K10共5種當中的某一種居多。以下將介紹純金含有比率、特徵和用途。
K24・24金(純金99.99% ~100%)
因純金含量近乎100%,不會腐壞變色,能永久持續保持光澤。但因質地柔軟,不適用於珠寶,主要都是加工成金磚或硬幣等具有資產價值的製品。具有純金印的金箔,通常是含有4.90%的純銀和0.66%純銅的K23。
K22・22金(純金91.7%:混合物8.3%)
平常這種純度鮮少聽聞,但近年來卻開始受到關注,其主要用途在於做成珠寶。雖然比K24堅硬,但因黃金含量高,仍具有柔軟、易損傷的特性,因此使用時需注意。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各國,較青睞於深金黃色,因此擁有接近純金色調和亮度的K22珠寶似乎相當受到歡迎。
K18・18金 (純金75%:混合物25%)
保有高純度的同時,具有易加工的柔軟性和適當硬度的K18,非常適用於珠寶。就連玫瑰金和白金的色彩變化也極富魅力。除了珠寶之外也用於手錶、打火機、相機、智慧型手機護套等廣泛用途。
K14・14金 (純金58.5%:混合物41.5%)
雖然增加耐用性的優點是可以透過混合物比例來增加,但另一方面也會隨著純金含量減少,而使光澤變差並增加變色的風險。但因黃金含量減少、價格相對便宜,而造就出它的魅力所在,因此被加工成珠寶、鋼筆等許多製品而廣泛流通。
K10・10金 (純金42%:混合物58%)
受到黃金價格居高不下的影響,使得近年來開始推出K10。混合物比例比黃金含量高,因此亮度不及上述純度製品、且有易生鏽的傾向。但易於加工、價格也便宜,因此大量出現於市面上。幾乎都是被加工成珠寶。隨著黃金純度的下降,膚質脆弱的人對金屬製品產生過敏的風險也會跟著增加。若擔心過敏的人,在購買珠寶製品時最好能選擇K18以上等級的製品。
4.自行檢查黃金純度的簡易方法
有沒有自行檢查黃金純度的方法?如果是業者,可用X光分析儀的專業儀器進行鑑定。但造價昂貴,並不是毎個人可以輕鬆購買得到的。因此最妥當的方式就是委託專家進行鑑定。除此之外,以下將介紹三種個人也可測量黃金純度的簡易方法,以供參考。無論是想實際嘗試或基於求知心或好奇心閱讀皆可,請務必善用這個機會,瞭解黃金純度的鑑定方法。
STEP 1、確認重量和觸感 ―首先瞭解黃金性質
這種方法並不是用來調查純度,而是用於調查“假金或真金”。首先,要介紹的是如何瞭解黃金性質。 檢查方式 基於 “黃金沉重、易熱易冷” 的特徵,只需透過手拿著時的觸感就可做判斷。高純度黃金製品的特徵在於,和外觀大小相應的程度相比,重量上較為沉重有份量。再者,在觸摸的瞬間有股冰涼感,但因導熱率高,馬上就會被體溫所暖化。
缺點 • 需累積經驗,才能培養出這些感覺 • 精度高的假金,無法透過這個方法做判斷
STEP 2、沉入水中以測量比重 ―紀元前的古老方法
還有利用“黃金沉重”的特性,從比重檢查黃金純度的方法。這是紀元前阿基米德(Archimedes)時代開始使用的通俗方法。比重是指,當水的重量為1時,用同於該物體的體積(1cm3)以表示重量的數值。當水為1時,K24純金的比重是19.13~19.51(約為水的20倍);K18是14.84~16.12(約為水的15倍),由此便可看出黃金的重量有多重。那麼,比重是怎麼測量的呢?雖然利用專業比重計就能輕鬆做測量,但比重計要價在10萬日圓以上,因此接著將介紹如何利用數千日圓就能買到的廚房秤(kitchen scale)輕鬆測量比重的方法。(請使用以0.1公克為測量單位,並帶有可扣除容器重量的“歸零功能”)。在此將以刻印有K18的黃金製品為例進行說明。
檢查方式: 1. 首先,測量檢查對象的黃金製品重量 (將此值假定為A)。 2. 接著,將已放入水的容器 (以重量較輕的容器為佳)放在電子秤上,利用“歸零功能”顯示為零。 3. 將檢查的金製品放入水中,測量數值 (將此值假定為B)。水是1cm3=1g,因此B的數值就變成金製品的體積。 4. B÷A=檢查對象的比重 (將此值假定為C)。 K18的比重是14.84~16.12,只要C值在此範圍內,就如刻印所示屬於K18的可能性相當高。
這個方法應注意的地方是,在前述的第3點,需將作為測量的金製品完全浸入水中,並且處於懸浮狀態。除了不能露出水面,也不能靠在容器底部和側面。因此,如果是戒指就用鐵絲吊起來,如果是項鍊就必須準備網狀物。此時,無論是已裝有水的容器或備置品,都必須在就位狀態下歸零顯示為零。 但這種方法也有缺點。
缺點 • 無法測量中央為空心、沒有進水餘地等特殊形狀的製品和帶有珠寶的設計製品。 • 使用“鎢”等比重近乎黃金的金屬所做成的假金時,測量值幾乎與真金沒有差別。
STEP 3、使用試金石 ―從江戶時期傳承至今的鑑定法
最後要介紹的是使用試金石的方法,這是從江戶時期便開始使用,而極具歷史的鑑定方法,也就是利用所謂“那智黑石”的黑色石板作為試金石。
檢查方式 將檢查的黃金製品摩擦在試金石上, 再觀察留在石面上的刮金顏色, 濃深度和殘餘情況以判定純度. 如果是純金, 會顯現出強烈的橙色感, 形成接近亮黃的濃深色感, 但橙色會隨著純度下降而淡化成明亮的色調. 從K14下降到K10左右時,會因大幅增加銅含量,而使顏色變暗。但是除非已有累積相當程度的經驗,否則很難透過色調來做判別。在作為比較對象上,建議可選用一種按純度確認黃金色調的“試金棒”以供參考。一小塊試金石只需數千日圓就能買到,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。
缺點 • 屬於破壞性的檢查,會刮掉表面,有時會因裁切而傷及檢查對象。 • 新手不易透過純度來區分色調。
5.結語
黃金價值取決於“純度”。將黃金視為資產或購買金飾的人,若能確實瞭解純度知識,將在選購時有所幫助。